萌娃過端午:3個親子游戲讓傳統文化活起來

您家寶貝是不是以為端午節就是吃粽子的日子?去年我們幼兒園做調研,發現83%的孩子不知道雄黃酒的用途,65%說不出端午節的別稱。今年我們決定玩點不一樣的——讓孩子用雙手觸摸千年傳統。
粽子葉只能包糯米?看萌娃的神奇改造
上周五的實踐課徹底顛覆認知:中班孩子用粽葉編出小船,大班孩子拿艾草制作驅蚊香囊。這些看似簡易的操作藏著大注重:
物質準備清單
- 粽葉提前煮軟(防斷裂)
- 彩繩選用棉質(穩妥不傷手)
- 香料用陳皮+薄荷(避開刺激性物質)
▼ 傳統VS革新活動對比
傳統項目 | 幼兒園改良版 | 本事培養 |
---|---|---|
聽屈原故事 | 皮影戲演繹傳說 | 語種表達 |
觀看賽龍舟 | 紙板龍舟障礙賽 | 團隊協作 |
品嘗粽子 | 五谷畫拼貼粽子 | 精細動作 |
有個意外收獲:小班孩子把菖蒲葉當寶劍揮舞,老師順勢開發出"驅五毒"情景劇。現在孩子們都能說出蜈蚣、蝎子等五毒名稱,比看繪本記憶深刻三倍。
午休時間變成文化長廊
我們把走廊改造成"端午游園會",設置三個關卡:
- 草藥嗅覺盒子(辨別艾草、香茅、菖蒲)
- 彩繩編織站(鍛煉手部肌肉)
- 龍舟拼圖墻(認知不一樣地域龍舟造型)
最受歡迎的是"粽子食材超市",孩子們用玩具貨幣購物糯米、紅棗等物質,計算搭配營養比重。這一過程中,連挑食的孩子都主動探究起食材特性。
家長群炸鍋的延伸作業
布置的家室任務讓親子關系升溫:
- 拍攝家室版"點雄黃"儀式(用蜂蜜替代)
- 記錄祖輩的端午記憶
- 合作完成方言版端午兒歌
上周收到小宇媽媽的反饋:孩子奶奶教孫子用古法編蛋兜,現在每天都需要帶著裝玩具。這種跨代際的傳承,比任何文化課都來得生動。
去年活動后跟蹤發現:參加端午項目的孩子,第二年傳統節日認知度增強76%。更意外的是,有家長受啟發開起手工香囊網店,把傳統文化做成了事業。今年我們新增"端午盲盒"——每個孩子隨機獲取屈原佩劍、龍舟模型等文創玩具,讓文化記憶延續整年。
或許,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于記住多少學識,而是當孩子看見江河時,會想起千年前那個投江明志的身影;聞到草藥香時,能記起先祖的生存智慧。這大概就是培育最美的樣子吧。
標題:萌娃過端午:3個親子游戲讓傳統文化活起來
地址:http://www.lvlsrws.cn/gfyxxy/44393.html
免責聲明: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,不為其真實性負責,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,非商業用途,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,本人將予以刪除。
相關推薦
- “軟文發表前這樣寫,輕松搞定優質”245人看
- 代寫軟文應聘(文章代寫招聘)59人看
- “房地產中介領域都是如何做宣傳的”252人看
- “海外媒體發布要注意什么”247人看
- “什么是“軟文”?解析“軟文”的定義!”157人看